首页 >> 学会要闻 >> 疫情十万火急! IT如何协同发力?
疫情十万火急! IT如何协同发力?
作者: 胥军 发表时间: 2020-02-07

导 读 ( 文/ e-works总经理 胥军博士 )

这就是一场战争!检验的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协同、快速反应能力。

这次疫情爆发和扩散实在太快,如同暴风骤雨,整个一下子就把很多人打懵了,很多人还来不及反应、躲避,就已经被卷入了,甚至付出了生命。网上各种信息很多,抱怨、谩骂、谣言,当然还有更多的是感人的支援、捐献、出钱出力.

最揪心的,是微博、朋友圈里那些无法确诊、无法入院以至四处求助、非常无助的信息!一位大学生,父亲已经不治去世,母亲却因感染迟迟入不了院!一家熟悉的企业的员工,母亲出现疑似症状后因为医院没有检测剂无法确诊,医生只是开了药让回家自行隔离,不得已再跑另一家医院,医生让到社区排队申请等待…

疫情十万火急!病人分秒必争!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,响应协同机制的效率可以说决定着市民的生死离别!疫情如同战争,不可能让你准备好才开始。因此,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而无备。

1、政府要有自己的CIO机制

抗击疫情,政府体系是关键组织者。政府体系其实是一个超级企业集团,这个时候,应该有人像CIO一样去思考和谋划,为CEO的决策提供支撑。政府CIO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,但是否有人真正像企业的CIO一样去系统思考过无法评判。

当今是信息社会,政府体系需要充分发挥IT的助力作用。政府体系的IT,不仅仅是电子政务的事,政府自己就掌握着庞大的大数据资源,但关键时候要能物尽其用,快速高效!像重大疫情这样的事件一旦出现,就需要充分考虑到IT能够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,有哪些信息资源能够利用、哪些专业机构能够调动。

比如,医疗资源、人员流动、交通运输、工业生产、物流仓储、基础设施,甚至于食品保障、餐厨信息等等。春节期间又适逢疫情封市,据媒体报道,医院里的医生在初期连伙食都难以保障。比如,一个地区的口罩设计产能、实际产能是多少?有哪些相关产线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临时调整产线以快速扩大产能?  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按理对这些数据是掌握的,但是是不是最新的,或者说是不是能及时、准确的掌握到,以利于决策?

这些信息的使用,关键在于实现集成、分享、挖掘,从而可以供各方使用。在疫情防控上,利用大数据技术,结合专业人员经验对疫情进行状态跟踪、梳理分析、发展预判,以及对重点人员筛查、对重点地区进行跟踪,为科学防治、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
政府CIO,不是一个人的事,而是在CIO召集下的一种团队战斗机制,能够快速梳理分析、组织各个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、专业人员分工参与的机制,从IT层面形成有效协同、快速投入战斗,为疫情防控、社会管理、后勤保障提供有力支援。当然,有些专业的IT工作,也需要寻找社会资源、技术支撑单位共同参与。

2、建设统一的传染病防控响应系统

这实际上是一个传染病防控的主业务系统。这个平台可以是全国性的,各省市也可以有分平台。作为发布重大疫情信息、重要物资与人员调度的业务系统。这个信息系统不仅仅是用来上报汇总数据,关键是要能够进行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。就一个城市来讲,可以根据汇总的疫情信息分析各个区、各个街道、甚至于各个住宅小区的危急状态、风险状态,及时采用相应的办法。最近这几天密集地利用体育馆、会展中心、学校建立各种方舱医院,算是一种快速补救措施,但也反映出前期的预判不足。

3、充分利用已有的移动互联应用终端

比如,充分结合微信、支付宝以及其他的生活服务APP,这些APP都有城市服务功能,做一些不太复杂的报表开发,可以判断各类病人的区域方位,让其自行上报个人身体状态、感染时长、诊疗结果、隔离状态、基础病史、甚至包括是否独居,什么时间去过什么地方,接触过什么人,追踪其熟悉的人要能有联系方式,追踪其不熟悉的人要有明确时间、地点、活动或交通工具。这些APP的信息能够与传染病防控的主业务系统进行实时集成。

基于这些终端应用,病人可以上传紧急求助信息,求助信息可以反馈到社区、志愿者、医院。基于这些终端应用,其实市民还可以查询到离自己最近的感染者或隔离者。当然,病人的个人信息本身是需要保密的。

4、统一调度医疗资源保障病人及时救治

把医疗资源、检测资源、就诊地点、检测的预约时间,甚至车辆信息按就近原则或资源均衡的原则,主动推送给病人,或让病人能够通过手机及时查询。尽量只让病人在入院前少跑医院,不要在多个医院反复奔波寻找就诊的机会,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风险。看媒体的报道,有的病人通宵排队,或凌晨出门排队,极个别甚至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就昏迷倒地。

如果出现空的床位,可以实时公布,甚至根据一定的原则推送给病人得知。昨天晚间电视报道全武汉市有100多个空床位,但晚上朋友圈里依然有多条求助入院的信息。当前,病床和病人之间肯定是存在供需矛盾,但如何能够高效地把空床的信息分发下去?这段时间,病人找不到床位,纷纷在微博、朋友圈求救。有些媒体纷纷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。甚至有好心人在求助者的微博留言说自己的亲人刚刚去世,赶快打电话给那家医院可能会有床位…心酸!

5、集中管理统一追溯各类病人信息

不仅仅是确诊,包括疑似、密切接触者等,接触者包括接触者的接触者,也就是还包括第三类、第四类人员。看媒体报道,有的人是携带病毒传染给了其他人,自己却不发作,那么追查的线索可能就断了,实际上病毒也许已经隐蔽地传染给了其他人。也就是说,网上所说的“ABCD”人群本身可能是一种“动态”,因此,分类追溯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。包括充分结合城市天眼系统,追踪病人过去时间段的活动区域、接触的人群。

6、建设区域的智能疫情地图

如果病人是居家隔离,是否可以把隔离人员的信息整合以实现数据可视化,一个小区有哪些单元、层、门牌、几人是因为疑似而居家隔离,家里其他成员是什么状况?是否独居?是否是老人?网上也有人说老人独自在家,但子女不在身边。通过可视化的方式,在地图上能够采用不同颜色分别标明其当前症状、紧急状态。市、区的疫情防控指挥部、医院都可以根据权限查看。相比我们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的“智慧城市”、智慧园区来说,其实是已经有了不少的基础数据。

7、给社区工作者提供方便的信息手段

社区工作人员、社区医院在排查人员信息时,可以利用手机等终端进行实时填报各类问题、紧急状况,可以及时上报给上级的防疫指挥部或对口的医院,并实现信息与主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,在各级各类部门之间按权限充分共享,相关的部门对各方面的状态信息可以实时监控、一目了然。社区可以结合病人自行填报的信息,利用手机终端进行复核。通过人工、电话或者微信群,信息可能相互淹没无法集中利用。总之,充分减轻基层各种统计填报的负担,把精力用在更关键的事务上。

8、医疗信息共享非常关键

重大疫情面前,电子病历、医学影像资料、临床检验项目等信息的共享显得更为迫切。特别是有些有基础病的病人,进医院时可能人已经不怎么清醒,而因为是传染病又没有家人陪护。那么他以前的治疗信息、过敏源过敏史都成为非常关键的信息。现在很多医院自己本身的信息化是做得不错了,但医院间的医疗信息共享却难以落实。当然,这个也涉及医院的主观能动性问题。

9、规范关键信息的发布与管理

相比2003年非典,现在的互联网更加发达,自媒体泛滥,良莠不齐,负面信息、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更加方便。这段时间看多个媒体之间的信息也是相互矛盾的。所谓的特效药、预防药,这个机构刚发布,那家机构来打脸,弄得社会大众不知信谁的。一听说有预防药,市民都从家里跑上街去买药了,却忘了家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。特别是有些自媒体故意张冠李戴、移花接木,只顾搏眼球,这样的一些内容其实辟谣的难度非常大。笔者查询过国家CDC网站的疫情统计,发现其发布的统计数据比媒体发布的还要滞后,其实这个时候国家CDC的数据应该成为最一手的来源。

10、提供IT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

市民在家,生活物资如何安全保障?一些菜商提供主动上门配送,但市民的分散采购无疑会加大配送成本。如果通过信息系统统一收集采购信息,统一划分责任配送区域,每个菜商都有确定的配送区域,这样可以整体提高配送效率,降低不必要的成本。包括在需要的区域快速开通WIFI网络,充分保障重要IT系统的网络安全,严格防止信息泄密,保护个人隐私等。微信群里,看见有些地方统计的密切跟踪人员信息,姓名、手机号甚至身份证号都一目了然,这就实在太缺乏保密意识了。

这次事件充分暴露出,我们离现代化治理、智慧城市还有多远!相信这次事件之后,很多方面都会痛定思痛,好好反思总结。

友情链接: